日前,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引起了廣泛關注和重視。農業農村脫貧攻堅一直是我市工作重點,2020年,我市與全國一道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278個相對貧困村出列,實現了現行標準下82823名貧困人口脫貧。但要想實現現有脫貧人口不返貧,不產生新的貧困,我市必須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予以充分重視,才能徹底扭轉鄉村蕭條凋敝的勢頭,杜絕農村居民返貧、新生貧困的發生。為此,建議:
一、 堅持規劃引導,實施農業農村建設一體化發展規劃
我市現有的農村規劃合理性、科學性、嚴謹性、延續性不足,引領指導作用不強,規劃滯后和不同規劃之間相互沖突等現象并存,“村莊建設只見新樓房,不見新村莊”現象較普遍。為此,建議:堅持實施農業資源、旅游資源、文化資源、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整體性規劃、綜合性開發,細化村鎮生產、生活、服務各區塊的功能定位,明確垃圾、污水、改廁、綠化等項目建設的時序與要求。1.堅持“農旅文產結合”的路子。整合農業、旅游資源、文化資源和產業資源,實施全市農旅文產一體化發展規劃,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2.堅持鄉村產業協調規劃,避免同質化競爭。以實施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為抓手,扶持發展我市現代農業產業。3.堅持村鎮個性。在鄉村規劃建設中,立足自身實際,依托村落風光、民俗風情、飲食文化、休閑農業,體現地方鄉土特色、資源稟賦,避免產品同質化現象。4.堅持連片建設規劃。按照“多村統一規劃、聯合整治,城鄉聯動、區域一體化建設”的要求,結合中央“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的實施,編制農村區域性路網、管網、林網、河網、垃圾處理網、污水治理網一體化建設規劃。
二、 堅持基礎先行,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
提檔升級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房質量,改善人居環境,讓農村居民體會到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此,建議:一是建議實施“生態環境提升行動”。按照“村容整潔環境美”的要求,突出重點、切實抓好改路、改水、改廁、垃圾處理、污水治理、村莊綠化等項目建設,建議實施全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構建優美的農村生態環境體系。二是建議實施“生態人居建設行動”,推進中心村培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農村住房改造建設,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構建舒適的農村生態人居體系。三是建議實施“生態經濟推進行動”。支持民間資本參與農村安全飲水、污水治理、沼氣凈化、河湖水系綜合整治等工程建設。
三、堅持農村改革,唱響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主旋律
一是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保完成既定目標任務,為村集體參與發展鄉村旅游、農業產業、文化基礎掃清障礙。二是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盤活農村土地,解決鄉村建設土地供給不足和不活等現實難題。三是加快推進農村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工作。全面完成試點鎮目標任務,建設完善土地流轉平臺,組織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等經營試點工作。四是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農村集體資產增值和運營管理新模式,著力發展新型農村現代集體經濟。
四、堅持產業鏈鍛造,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觀大勢才能明方向。農業全產業鏈融合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建議:一是創新發展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農業產業從區域特色、塊狀經濟向產業鏈條經濟轉變。二是注重市場需求,強化整鏈意識,使產業鏈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順暢協調,有效整合農業產業的產品鏈、價值鏈、創新鏈、資金鏈、信息鏈、組織鏈,實現農業產業鏈組織從松散到緊密、從生產為主到銷售為主、從單一到綜合、從短到長、從小到大、從內到外的升級,降低中間費用,獲得整鏈效益。三是注重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對農業產業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動的促進作用,著力構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是培育經營主體帶動農業全產業鏈融合,培育壯大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走品牌化、組織化、專業化之路,全鏈條重塑農業產業,鼓勵發展農民合作社構建產業化聯合體,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五是積極探索我市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模式,注重打造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平臺,推動科技、教育、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要求,系統謀劃農產品精深加工、流通環節的銜接聯動,有效擴充產業環節和產品功能,形成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連前端的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格局。